就在王贵那边传来胜利的消息时,牛皋和张显那边也传来了捷报,他们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岳飞率领的大军与敌军刚一交锋,仅仅进行了一轮简单的冲锋,对面的宋军便如土鸡瓦狗一般,全面溃败。
面对如此不堪一击的敌军,岳飞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全面追击的命令。他的军队如饿虎扑食一般,势不可挡,一路追杀敌军数百里之遥。
与此同时,赵旭收到了岳飞的战报,他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如今,整个东北部地区已经完全落入他的掌控之中,赵恒那支自以为是的大军也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现在,赵旭需要做的就是妥善安置那些被俘虏的宋军士兵。等美洲的大量粮食运回来之后,他便可以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挥师中原,与赵恒一决雌雄。
赵恒不是一直想要将他彻底铲除吗?那好,赵旭决定主动出击,与赵恒展开一场生死较量。毕竟,如今的赵榛对于治理天下已经轻车熟路,其能力明显比赵恒高出百倍。
既然自己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那么何不让这个世界的改变再多一些变数呢?毕竟对于大宋后期的那几个皇帝来说,他们并没有展现出太多卓越的治理才能和出色的治理场景。与其让这些皇帝继续统治下去,不如换上一些年轻有活力的人来执掌大权,说不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而如今的赵榛,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对黎民百姓的管理上,都表现得相当出色。自从他来到东北之后,仅仅用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将这里治理得如同江南一般富庶。尤其是他修建了铁道之后,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
前段时间,赵恒还特意颁布了一道圣旨,不是直接对赵榛的这一系列举动给予了高度认可吗?赵旭心想,既然如此,那自己不妨借着这个机会,直接让赵恒承认赵榛是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一路藩王。只要赵恒能够认可自己的这个提议,那么赵榛不仅可以继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大展拳脚,同时赵恒还能暂时担任一段时间大宋的皇帝。但如果赵恒对此表示反对,那么自己正好可以借机兵伐中原,夺取皇位。让赵榛这个弟弟顶替他这个无能的哥哥。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情况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不知道赵恒究竟是因为听信了将领的禀报,意识到岳飞所使用的武器威力太过惊人,还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集结起足够规模的军队呢?总之这一切都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斥候和暗探们都未能察觉到赵恒在军事方面有任何明显的调度动作。
鉴于这种情况,赵旭决定不再过多地关注赵恒,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处理这次抓捕的众多俘虏身上。这些被抓获的士兵,无一例外都是地地道道的大宋子民。赵旭深知,对于金国的皇帝以及众多文武百官,自己都未曾痛下杀手,更遑论对这些大宋子民过于苛刻了。
不过,由于时间紧迫,赵旭暂时无暇去给这些士兵们做深入的思想工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采取一种权宜之计,将这些士兵进行全面的分解和调配。他把一部分人安排到了东北正在全面建设的地区,那里无疑正急需大量的劳动力;而另一部分人则被送往了倭国,以填补当地因大量男性被送往美洲而产生的人力缺口。
关于倭国那里为什么要派出大量的大宋男兵,大家懂的自然都懂,毕竟那里有大量的女性没有被迁徙出去,只要将大量宋朝男丁带往那里,估计用不了太长的时间,那一片岛屿上都会彻底成为大宋的血脉,后世自然不会出现过多的民族仇恨。
这一次,草原上几十万俘虏都被送往了美洲和其他区域,自然也会出现大量男性短缺的局面,最后赵旭也给这里留下了一部分俘虏进行放牧,等到明年春暖花开之后,这些大宋百姓也能在此处开枝散叶,大家都变成统一的血统,慢慢的把游牧和农耕彻底融为一体,自然也无需打打杀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赵旭送给赵恒的那些书信,就像被扔进了深不见底的大海一般,杳无音讯,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这无疑表明,赵恒对赵旭的意见完全持否定态度,根本不可能同意他的提议。
面对这样的局面,赵旭心知肚明,接下来他必须要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了。首先,他决定加大对兵工厂的督促力度,要求他们大量生产和制造各种武器装备,以确保军队在战场上拥有足够的军备支持。
与此同时,赵旭也开始着手准备出兵中原的事宜。他深知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于是,他命令岳飞加紧训练军队,提高士兵们的战斗素质和技能水平。
为了更好地掌握敌军的动向,赵旭还派出了大量的斥候,让他们时刻关注南边的情况。这些斥候们如同鬼魅一般,穿梭于山林之间,将所发现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及时汇报给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