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女生耽美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314章 定计于心:间接传递,去痕留白

第314章 定计于心:间接传递,去痕留白(1 / 2)

烛火摇曳,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地投射在墙壁上,宛如一个沉默的巨人,背负着无形的重担。夜已经很深了,万籁俱寂,唯有我的心跳,如同沉闷的鼓点,在这方寸书房内清晰可闻。方才权衡利弊的思绪风暴已经平息,留下的,是一片澄明如镜的决断湖面。

是的,决断已下。

这封密信,连同其中蕴含的,足以颠覆官渡战局,甚至影响天下走向的关键信息——乌巢的粮草囤积地,以及许攸可能因内部倾轧而心生怨怼、动摇投敌的可能——必须送到曹操的手中。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助曹,无异于养虎。曹孟德的雄才大略、心机深沉,我岂会不知?今日我助他扫平袁绍,明日他兵锋所指,未必不会是近在肘腋的徐州。唇亡齿寒的道理,我懂。引狼入室的风险,我更懂。

然而,世事棋局,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对弈,更多的是在泥泞混沌中寻找那一线生机,在诸多恶劣的选择中,择取那个相对不那么坏,或者说,能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的选项。“两害相权取其轻”,古人诚不我欺。

袁绍若胜,其势必将席卷中原,以四世三公之威望,并河北、青、幽、并之力,挥师南下,徐州首当其冲。届时,我徐州将面临比曹操更为庞大、根基更为深厚的庞然大物。以袁绍外宽内忌、优柔寡断的性情,或许一时能容我偏安,但长远来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袁氏集团内部派系林立,倾轧不休,一旦得势,其内部矛盾必然外溢,徐州极有可能成为其转移内部压力、整合力量的牺牲品。我陆昭,绝不能将徐州的命运,寄托于袁本初那看似宽厚实则难测的器量之上。

而曹操,虽是枭雄,用兵如神,政治手腕老辣,但他目前根基尚不稳固,兖豫之地饱经战火,内部亦有反对势力。他若能迅速击败袁绍,固然实力大增,但也必然需要时间消化河北之地,安抚人心,整合资源。这,恰恰就是徐州所需要的——宝贵的喘息之机,发展壮大的窗口期。一个需要时间舔舐伤口、巩固后方的曹操,远比一个势如破竹、踌躇满志的袁绍,对徐州更有利。

更深一层,曹操此人,“唯才是举”,虽多疑,却也尚能容人。观其对荀彧、郭嘉等谋士之倚重,对关羽等降将之厚待(虽有笼络之意),可见其格局。若将来徐州不幸与其对上,周旋的空间,或许比面对袁绍更大一些。当然,这只是最坏的打算。

所以,权衡再三,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尽快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使得北方暂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为我徐州赢得至少数年的战略缓冲期,这才是最符合徐州长远利益的选择。

决定已下,接下来的关键,便是“如何”去做。

这情报,绝不能以我陆昭的名义送出,更不能留下任何指向徐州、指向玄镜台的蛛丝马迹。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曹操日后的猜忌与警惕,更是为了保护玄镜台这个我耗费无数心血建立起来的情报网络。一旦暴露,玄镜台的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来灭顶之灾。曹操帐下能人异士众多,郭嘉、荀攸之流皆是智谋深邃之辈,一旦被他们顺藤摸瓜,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传递情报的方式,必须做到极致的隐秘、间接,要“去痕留白”。

何谓“去痕留白”?

痕,是来源的痕迹,是我陆昭,是徐州,是玄镜台。这痕迹,必须彻底抹去,如同从未存在过。

白,是空白,是信息的来源之处留下的一片模糊不清的空白地带。我要让曹操得到这份情报,但要让他相信,这是他自己的情报系统、他帐下谋士的洞察力、甚至是上天眷顾的“偶然”或“运气”所带来的结果。他可以猜测来源,但他永远无法证实。这片空白,将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隔开徐州与这份天大的功劳(或者说是未来的祸根)。

直接派遣密使?不可。风险太大,一旦被擒,严刑拷打之下,难保不出纰漏。即便密使忠诚,其身份、路线也可能被追溯。

利用已知潜伏在曹营的棋子?亦不可。轻易动用这些深藏的棋子,等于暴露底牌,为了一时之利而牺牲长远布局,非智者所为。

那么,只能设计一场“意外”。